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李曦教授团队主要从事燃料电池相关领域的研究,现公开招聘博士后若干名(长期有效)。招聘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原则。详细内容如下:
一、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2)博士后岗位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履历优秀者可放宽要求,符合博士后招聘条件:http://postdoctor.hust.edu.cn/info/1007/1415.htm;
3)博士后期间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等方向研究,要求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动化、测控技术、电气工程、机械电子、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相关领域;
4)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较好的英语能力。博士期间或近三年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领域学术期刊上发表过高水平论文或者有行业产品开发研究工作经验者优先;
5)具有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独立或有效配合团队完成工作,恪守科研道德,谨遵科研诚信。
二、岗位职责
主要开展下列方向(包括不限于)的研究,协助或独立开展项目的申请和完成,协助指导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1)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rSOC);
(2)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池(SOFC/SOEC);
(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系统集成与管控;
(4)先进陶瓷智能传感;
(5)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解池(PEMFC、PEMEC)系统.
三、岗位待遇
(1)团队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学术环境,科研经费充足,支持和协助博士后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
(2)博士后聘用期限2-3年,税前年薪不低于30万。
(3)聘期内,参照学校正式职工,享受同岗位教师子女入学、入托,成果奖励,公费医疗或社会医疗保险以及其他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
(4)学校提供博士后公寓租住或租房补助;
(5)团队积极为出站博士后推荐工作,特别优秀者可推荐竞聘本单位或学校其它单位正式教师岗位。
(6)相关待遇按照华中科技大学相关规定执行:http://postdoctor.hust.edu.cn/info/1007/1415.htm。
四、招聘程序和要求
1.应聘者须将以下材料合并为一个PDF文件,发送至xiangyun@hust.edu.cn(邮件主题:"博士后申请+姓名")
(1)学术简历(含个人基本情况、教育科研经历、代表性成果、论文发表情况、获奖情况及研究专长等);
(2)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2.资格审查以及面试:通过资格审查后,合格者按照电话通知的时间地点参加面试。面试时需提供身份证、学历等复印件,同时交验原件。
3.办理相关手续。
——联系方式——
联系人:
向老师
xiangyun@hust.edu.cn
联系地址:
华中科技大学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邮政编码:430074
博士后合作导师介绍
李曦,二级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智慧能源控制领域的科研与成果转化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基金青年/面上/重点类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省/市重点与企业项目四十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含IEEE汇刊)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中/美国家发明专利50余件(其中8件已转化);牵头制定国家能源行业标准1项、获批“电氢耦合”揭榜挂帅国际标准创新团队;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排名第1)、二等奖2项(排名第1)和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项(排名第1)。现任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新能源与储能系统控制专委会副主任。曾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基金/省市科技项目的通讯与会评专家、省部科技奖励与多个国际期刊编委和评审人。
实验室现有教师4名,博后2名,博士生十余名、硕士生二十余名。
主要研究方向:新能源(含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PEM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与储能(含SOEC(固体氧化物电解池)、PEMEC(质子交换膜电解池)、锂电、飞轮与超级电容等)综合能源系统;陶瓷智能传感。
研究目标:
背靠氢能产业,建立电氢协同低碳技术研究中心。
面向综合能源系统实测或软测量大数据,深度学习与机理建模分析其冷/热/电/气等多能域耦合和性能演变机制,开展新能源与储能系统级性能评估、故障诊断与健康管控方法的研究,研制相应仪器装备,保障微能网或运载动力用新能源与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高效稳定运行。
高精快速陶瓷智能传感技术与装备,用于解决交通、能源与环保等领域的节能减排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