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工学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通过院系调整应运而生的。我是1964年进入华中工学院学习的,毕业后又留校任教,对接受华中工学院的教育(以下简称“华工教育”),所感所悟令人难以忘怀。其中,最为刻骨铭心的,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育人目标清晰务实,措施保障到位入心。作为新中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走向十分重要。记得当时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在培养红色工程师,强调又红又专。“红”,简单说就是政治、思想以及行动永远跟党走,一心一意为国家建设做奉献;“专”就是专业能力要扎实精湛。学校还把这一育人目标通过校歌的方式传递到每一位学生。
那时候,在我们学生眼里、心里,处处都感受到学校从上到下干部作风正派、工作细心入微,教职员工兢兢业业、严谨务实,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整个学校形成了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认识统一、工作认真负责的为国家培养红色工程师而努力的好环境、好氛围。举例说,我们作为新生一进校报到,学校先发餐券,开学后再根据家庭情况评定国家助学金以及生活补助费。这一举措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特别是来自条件艰苦的农村同学(如我们班百分之六七十就来自农村),立马解除了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到了冬天,不少困难同学没有棉衣棉裤,学校又给予棉衣棉裤补助等等。这使我们从一进校就感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学校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从心底感谢党和国家、感谢华中工学院。因此,我们只有一个信念:现在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事实也证明,例如我们班,尽管毕业后大家工作单位不同,但都是怀着一颗报答党和国家的赤胆忠心,卓有成效地工作到退休,有的退休后还在发挥余热。
第二,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在这一点上,九思老书记、老院长对我们的影响最深。他一切为着学生,一心为了国家,工作抓得严、抓得实、抓得到位,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华中工学院精心为新中国培养人才的象征。
德,是人一辈子定走向的GPS。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先要清醒定向,坚持以德为先。学校强调“红”的政治思想教育,端正品行,就是为了使我们一生的航线不要出偏差。正因为如此,像我们班至今没有一位同学在“德”上出差错。现在回忆起来心里总是充满着对母校的感激。
智就是本领,是知识、能力。尽管我们读大学时正遇上文化大革命,但大学时期的基础课在此前已基本学完,而且都是资深教授给我们上课。例如,教我们数学的是马继芳教授,他上课让我们堂堂课变成难得的“享受”,脑子不敢“打野”。理论力学课程是著名力学家李灞讲授的,深入浅出,理解高效。因为有这样高水平的知识传授,使我们的基础理论学得相当扎实。我们后来的工作实践证明,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无论干哪一行都有底气,发展也顺利。
体即体质,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好,一到艰苦的地方就可能趴下。前几年,有个地方地震,某省最先派了一支救援队去救援,但是到达灾区后的第2天,救援队中就有4人因为高原反应而病倒,这一活生生的例子,值得我们反思。在华中工学院学习,我们住在西六舍,至今令我们难忘的是,每天早上起床铃响后不久,西边大操场就响起“万马奔腾”般的跑步声,令人激昂振奋。下午四点半,操场上几乎没有空余之地。学校坚守营造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健身氛围,让每位华工学子受益终身。例如我们班32位同学,除一位因癌症去世外,其他的现在都健健康康地进入了“70后”。
工作几十年后我们深深体会到,政治思想基础、身体体质基础、理论知识基础夯得实、筑得牢,走向社会后才有可持续的发展后劲。所以,当年的“华工教育”在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上我们是相当认可的。
第三,教育与社会体验相结合,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那时,学校切实按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引导我们既学专业知识,也要学工、学农、学军。当时学校的周围都是农村,平时在校每隔十天半个月就要去周围农村做做农活,修修水库水坝。那火热的劳动场面至今仍记忆犹新。我们还集中一段时间去过湖北的黄冈、石首、咸宁等地的农村,住在农民家里,体验农业劳动生活。也去过湖北孝感飞机场,与解放军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和站岗放哨。去过上海电梯厂、黄石大冶钢厂,与工人们同劳动,见识什么是自动化,了解大学生未来的责任在哪里等等。我们发现,通过这多种形式的切身体验,既了解了社会、体验了生活,也培养了我们从实践中学知识、探讨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工农感情、精神面貌、责任担当以及应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有了很大的改观。使我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很快适应新环境、新工作、新生活,不惧艰苦。例如,我们班有好几位分到艰苦的三线建设基地工作,他们一扎根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有位女同学,分配到新疆军垦农场,一去就喂了两年多猪,她视艰苦为奋斗的阶梯,努力磨炼自己,后来调到某市一大公司后,很快就成了物业公司的总经理。
一所大学办得如何,其学子在社会上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华工教育”的特色和传统,培育出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学子,赢得了社会高度而广泛的赞誉。例如,据我了解,广州、佛山一带的企事业单位很喜欢到我校来招毕业生。因为他们从历届华工学子的表现,认定这里培养的学生适应能力强,工作很努力。
我了解到,“华工教育”对我们有着很强的持续影响力。体现在:一是学子们能自觉地在工作中传承和发扬“华工教育”对培养学生的那种真诚、严谨和务实精神。像我们这一届,同学们几乎都是一个共同的心愿:要为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母校争光。在行动上,大家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也如出一辙:立场坚定,一心拥护、捍卫党的领导;头脑清醒,不走歪门邪道;追求上进,工作认真、出色;不念私欲,清廉勤勉为人民。例如我们班,大学期间,班上32人中只有一位中共党员,可参加工作后仅目前所知先后有19位同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占比近60%。从奋斗过程看,大家都是先在技术岗位上出色地工作,然后被地方政府、单位推举到领导岗位.上从事管理。他们的信念就是要为党、为国家、为母校争光,绝不能给母校丢脸。学子的这种自觉,正是“华工教育”的骄傲。二是在校夯实的基础和养成的勤学习惯终身助学子发力。例如我们班,毕业后真正搞自动化的约十分之一,但凭着牢固的基础和勤学的习惯,同学们敢挑敢担,工作很出色,赢得了单位、部门群众的高度赞赏。
说到这,我就想到小时候自己背着书包上学时父母经常嘱咐的一句话:“好好读书。”通过在华中工学院读书、工作的体验,我才真正明白其深刻含义:读书就是要学知识、学做人、学做事,立志精忠报国。这是“华工教育”深深刻印在我脑海里的传承和延伸。
几十年的工作中,同班上同学一样,我经常想到的也是要爱党、爱国家,要为华中工学院争光,因为是华中工学院培养了我。所以,在工作中我给自己立下三点规矩:
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信和拥护党的领导,绝不能做损害党和国家的事。为此,我从“自控系统”的概念出发,给自己订下了“四自”自控约束:自立、自强、自律、自省。自立,就是不给政府、单位以及他人添麻烦;自强,就是要追求进步;自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不违纪、不违规、不违法、不失德;自省即注意自我反思、反省。
二是要用“好好工作”来真实回报母校。什么叫“好好工作”﹖记得八九岁时,我跟着父亲学插秧。插着插着,我发现别人快要赶上我们了。我就跟父亲说:“快一点,后面的人要赶上来了。”父亲立起身,不慌不忙地说:“你别担心。他们插得有我这快,就没我这好;有我这好,就没我这快。”这是我最早记得的什么叫好好工作,即既要快,又要好。但当我在华工承担的“六五”国家攻关课题接受国家鉴定时,我才进一步明白,“好好工作”不仅要高效(快〉,也要优质(好),还要水平高。所以,后来我就用优质、高效、水平高来指导自己完成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
三是要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华工教育”的体贴入微,给了我强烈的工作回报感。为此,我在专业工作之余,也注意学习、关注社会科学和哲学等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以提高自己科学的前瞻力、清醒的辨析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些年,我在佛山一个博士后流动站调研时,问这个企业的的负责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大专毕业):“你是个大专生,能够把一个普通企业办成博士后流动站,有什么秘诀或绝招。”没想到他的回答是:“我是用我在学校学哲学的思维来指导我这个企业的生产的。当生产遇到难题时,我就想到哲学之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据此,我就坚持下去……,直到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我觉得一个大专生能够把在学校所学的哲学知识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思维和能力,实属难能可贵!
又如,现在大家都关注什么是幸福。怎么去看﹖美国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是:幸福指数=效用/欲望。可见,能高效率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长服务社会而欲望又适度,就会幸福。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说:“幸福就是适度贫困。”怎么理解﹖我想来想去,突然想到每餐吃饭吃八分饱,适度“贫困”,有益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不就是幸福吗?其实,从我们班同学的经历看,真正的幸福源于艰苦奋斗。也正因为有“华工教育”的持续影响,我们这些学子经历艰苦奋斗后才更能体验到今天幸福的意义。
最后,我想寄语现在的大学生们:1、国情导走向。我们为社会作贡献,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2、基础定发展。在校要努力学习,夯实基础。3、勤学育长进。活到老,学到老。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得虚心学习,才能有所进步。4、实践明事理。5、善思出创意。要开阔思路,不要固执己见。
(秦忆口述,吴瑞芳访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