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似火赛骄阳,胜友如云齐谈畅。在这万类竞绿、苍翠欲滴的初夏时节,为促进国内人工智能与群体智能学者的深度合作,5月6日,第九届人工智能与群体智能—学术前沿探索论坛暨IEEE控制系统学会武汉分会学术年会于梧桐语明德报告厅拉开帷幕。九年栉风沐雨,九年戮力同心,久久为功,会议的发展又迎来了新机遇。
本届研讨会由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和世纪中文出版社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智能无人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IEEE Control Systems Society Wuhan Chapter、IEEE Industrial Electronics Systems Society Wuhan Chapter协办。中国科学院熊有伦院士、丁汉院士担任本届会议大会主席。华中科技大学张海涛教授、袁烨教授、朱力军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大会主席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为研讨会致开幕词,他表达了对国内人工智能相关领域蓬勃发展的殷切期望,认为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论坛创立者之一,他指出本次论坛将为业内学者提供沟通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期待其为学科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校党委张耀副书记代表学校为研讨会致欢迎辞。他指出,人工智能和群体智能已然成为科技界和产业界日益关注的时代热点。为促成专家学者的深度探讨,本次研讨会顺应时代潮流,提供了难得的追踪世界前沿的学习机会和协作发展的交流平台。
大会开幕式由张海涛教授和袁烨教授主持,他们介绍了各位与会嘉宾,回顾了会议发展历史,明确了会议定位,提出了未来会议发展思路。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会军教授做了题为“类器官制造与类器官智能”的报告,本报告介绍了面向类器官再生的显微操控方法、系统及应用,针对类器官智能这一新兴前沿方向,探讨以类器官智能为代表的碳基智能的未来发展与前景。报告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王成红研究员主持。


同济大学严钢教授做了题为“复杂系统的网络推断及临界点预测”的报告,针对理解并预测由大量相互作用单元形成的网络结构和动态过程这一重要科学问题,介绍了数据驱动的复杂系统临界点预测与网络重构方面的新进展,深入剖析了复杂系统结构与动力学关系,为预测和调控提供新思路。报告由复旦大学李翔教授主持。


华东理工大学唐漾教授做了题为“低成本场景智能感知、理解与操控”的报告,围绕智能无人系统的感知与理解这一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着重介绍了如何提升在低成本传感单元的系统感知的精准性和迁移性,以及在具身操控方面的成果。最后,对智能无人系统中的感知与理解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报告由东北大学孙佳月教授主持。


大连理工大学雷娜教授做了题为“基于最优传输的可解释深度学习理论及模型构建”的报告,介绍最优传输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算法并从最优传输的视角解释了生成任务和分类任务,最后介绍基于最优传输构建的能够避免模式崩溃的新型生成模型、长尾分类模型、图像超分辨模、点云上采样模型等。报告由南方科技大学长聘副教授唐晓颖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吴奇教授做了题为“平台协同与人机权限分配”的报告,探讨了“人机匹配、任务协同”这一未来人机融合的发展方向,并针对提高对飞行人员状态的实时感知和评估能力这一关键任务,探讨了如何实时监测飞行人员生心状态并由此动态调整人机匹配关系和任务分工,使人机协同完成空中任务的绩效处于最佳状态。报告由华中科技大学程骋副教授主持。


最后,朱力军教授作了大会总结性发言,并对专家学者们对本次研讨会的支持,相关企业对本次研讨会的赞助,以及所有工作人员对本次研讨会的付出,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本次研讨会上,人工智能与群体智能学者群贤毕至坐而论道,类器官智能与复杂网络系统交相辉映,可解释深度学习与无人系统相得益彰,场景智能感知与人机融合激情碰撞。专家学者们针对人工智能和群体智能涌现的新成果、新方法、新装备、新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会议搭建了思想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为业内学者们深化合作、共谋发展架起了桥梁,将有力有序推进我国人工智能与群体智能的发展,加快人工智能与群体智能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来自国内十余家单位的两百多位学者、企业专家、学生参加了会议。华中科大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耿远明书记、曾志刚院长、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学术骨干出席了本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