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官网!
联系我们| English
学院师资
自动控制系
测量科学与仪器系
系统科学与工程系
智能科学与技术系
飞行器导航制导系
退休教师
职称:教授
电话:027-87557273
邮箱:lixi@hust.edu.cn 或 lixi_wh@126.com
研究方向: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与控制,新能源管控系统,多轴联动智能装备控制
个人简介
李曦,男,1977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导。2005年11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并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被华中科技大学破格评为副教授;2010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获华中科技大学学术新人奖,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4月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访问研究一年;2012年晋升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同年被聘为华中学者。
长期从事燃料电池等智慧能源控制领域的教学科研与成果转化工作。主持承担国家、省、部、市与区科技创新计划与企业项目等二十余项,发表SCI期刊(中科院一/二区)论文三十余篇,授权专利及软著二十余项;多项专利等成果已转化企业并产业化,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曾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基金/省市科技项目的通讯与会评专家、省部科技奖励与多个国际重要期刊评审人。
现为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能源行业高温燃料电池标准委员会委员;牵头和参与制定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相关国家标准多项。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业委员会委员、能源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行业高温燃料电池标准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
智慧能源大数据;氢能与燃料电池;智能型氧测量;微能网优化管控
主要研究方向:
(1)构建燃料电池(含SOFC、PEMFC)与储能(含SOEC、锂电、飞轮与超级电容等)混合动力系统;面向实测或软测量大数据,深度学习与机理建模分析其冷/热/电/气等多能域耦合和性能演变机制,开展燃料电池系统级性能评估、故障诊断与健康管控方法的研究,研制相应仪器装备,保障微能网或运载动力用燃料电池系统全生命周期高效稳定运行。
(2)固体氧化物基电池特性的氧含量~10ppm/微纳安/10毫秒级的高精快速测控技术与装置,用于解决交通、能源与环保等领域的节能减排共性问题。
招生说明:
专业背景:自动化、测控技术、电气工程、机械电子、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相关专业;
学生要求与去向:
(1) 数学或英语基础扎实,具有积极主动、坚韧务实、勇于挑战的学术品质与协作并进的团队精神;
(2) 欢迎上述相关专业硕士和博士来本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
(3) 实验室已毕业博士和硕士,其中有留校、留学或其他重点高校任教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等国内各大知名公司与企业院所任职。
主持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武汉市科技前沿项目(2018010401011290);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873323);
(3)深圳科技创新计划(JCYJ20170307160923202);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573162);
(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5BAI01B08);
(6)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2015BEC059);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804031);
(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411);
(9)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16CFA037);
(10)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201150431120);
(11)武钢重点技改项目(校20121609);
(12)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2012A090300009);
(13)“十二.五”国家科技部“863”主题项目(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子课题(2011AA050702);
(14)“十一.五”国家科技部“863”目标导向类项目(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子课题(2006AA05Z148)。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1)“十.五”国家科技部“863”重点项目(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领域)(2003AA517020);
(2)“十.五”国防预研项目-总装备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领域)(xxxx);
(3)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车用智能型氮氧传感器(0714-EMTC-02-00443,2018)。
近年来第一或通讯作者的部分论文(*表示通讯作者):
近年来的部分发明专利(均为第一完成人):[1] 基于分数阶滑模变结构SOFC系统热电协同控制方法,ZL 201610150888.6[2] 一种基于dSPACE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电特性模拟系统,ZL 2015104480765[3] 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ZL 201510684054.9[4] Thermoelectric Cooperative Control Method for SOFC System Based on Fractional Order Sliding Mode Variable Structure,PCT/CN2016/084633, 16EAP0005EP,USA.[5] 一种确定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参数的方法,ZL 201410185972.2[6] 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温度分布估计方法,ZL 201410184688.3[7] 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及热电协同控制方法,ZL 201310104574.9[8] 一种面向海洋浮标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能量管理系统,ZL 201310552132.0[9] 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的控制器,ZL 201210546452.0[10] 一种宽域氧传感器控制器仿真系统,ZL 201510689106.1[11] 一种人工气候室控制方法,ZL 201410269592.7[12] 一种层流冷却温度控制方法,ZL 201510729474.4[13] 一种确定热轧带钢层流冷却温度的方法,ZL 201410110758.0[14] 一种层流冷却温度场的建模方法及系统,ZL 201310479981.8[15] 一种层流冷却温度控制方法及系统,ZL 201310600841.1
获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均为第一完成人):[1] 层流冷却过程模型预测控制仿真软件,2014SR046475[2] 层流冷却生产过程预测仿真软件,2013SR107758
奖励与荣誉:(1)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国际三大发明展之一,第1完成人,2018);(2)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第1完成人,2018);(3) 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省部级,第1完成人,2017);(4) 华中科技大学,“五四”青年奖章(2015);(5) 华中科技大学,优秀班主任(2014);(6) “台达杯”高校自动化设计大赛一等奖 (教育部教指委等主办,指导教师,2014);(7)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 (2012);(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9) 华中科技大学,学术新人奖(2010);(10) 华中科技大学,优秀青年教工 (2009)。